宠我网

1484人看过 →

走过德国,来到美国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2:54: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米国第一印象
  
  人生第一次把时间拉这么长,28日晚上出发,同一天晚上到达,这一天,长达38小时。飞机从太平洋往东飞,白天黑夜纵横交错。
  
  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刹那,我又哭了,就象刚离开德国的那一瞬,那时候的感觉是,两年了,我终于离开了,可以回去了,回到那个我的地方,而过往的一切象一场真切的梦,却不象我的生活。
  
  这一次,却是告别,不舍地告别珍贵的亲情,追寻自己的梦想。
  
  到达芝加哥机场,由于签证的周折,很紧张地出关,不晓得他们又要履行怎样诡异的手续。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所有的海关人员都很好,也没有传说中的狼犬及行李抽查,所有的物品顺利过关。只是必须脱鞋,于是我赤脚踩在了美利坚的土地上。
  
  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头晕异常,所有的一切犹如飞机般晃动。很紧张地寻找网上的那个热心中国教授,如果找不到他,我们就要露宿机场了。
  
  0点整,我们踏上了征程。一路黑茫茫,宽阔的高速偶尔几辆车从对面驶过,据说这还是可以从纽约开到加州的国家级高速,让我足以想象这是怎样的美国大农村。
  
  借住朋友家,两小时后醒来,去系里报道,购买生活用品,买手机,租房,心里越来越充满了对美国的失望,这就是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么?无论是工作效率,环保,硬件设施,都很有我们发展中国家的风范。办事拖塌,需要催,垃圾不分类,超市还提供塑料袋,办公室环境差,房子又小又破,还都是木头搭的,以至于我开始想,要是德国再多一些土地,再多一些人口,可能第一的就不会是美国了。突然间彻底明白了当初德国人会那么想,可怕的德国人,危险的德国。
  
  安定下来的手续比我们预想地还要复杂很多,由于身处大学城,在学期中期很难找到房子,所有的房子几乎只接受下学年的预定,具有很强的周期姓。
  
  大概是学生的购买能力不够强,据说整个城市竟然只有一个大超市,和一个购物中心。但即使这样,还没有车的我们还是寸步难行,终于相信了这里真的没有任何任何的公共交通,虽然还是想不通为什么。整个看房的过程,我只能以11路来完成,但脚上磨起了泡,也还没找到合适的房子。
  
  买手机,本来想冲上去就买,结果也是百费周折,完全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到了就可以买,不过便宜到是真的.没有社会安全号,没有信用记录,有钱也没得买,人家不卖给你。可是据说在有信用之前,信用记录赖以生存的土地信用卡却又不容易申请到,用朋友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现在花的钱都白花了。
  
  唯一的好处,就是语言,我终于可以无所顾虑地跟别人谈话,肆无记惮地问别人问题了,不再需要那么紧张结巴。但是似乎我还没有最终去除那种条件反射,看到白人,反映出来的还是德语,以及说德语时的紧张。
  
  该去好好上课了。

  房东老太太
  
  第一次打电话给房东老太太,听她的声音都在颤抖,心里就在想,那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啊!可是见到她时,她自我介绍说81岁,可我们怎么也不相信,她的样子和生活方式看上去都只有60岁而已.
  
  
  
  老太太独自一个住一个大house,她说她的最大的重孙已经结婚了,马上就要有重重孙了.她共有2个女儿,7个孙辈和7个重孙,所有人的照片都挂在客厅里, 好几排.于是我问,他们多长时间来看你一次,她竟然说他们从来不来看她.如果她想念他们,她就自己开车去看他们.除了一个孙子住在2小时外的另一州,另一个住拉斯维加斯,别的都住在夏威夷.这让我很纳闷,她这么寂寞地守着这么一个气候很差地地方的大房子,还不如搬到夏威夷去晒太阳,享受亲情呢,可是这是在美国,不是在中国,老太太们总是有自己的生活和乐趣.
  
  
  
  据她说,她每个星期做两天的义工,帮别人做税单.其余的时候,就跟朋友们通通电话,吃吃饭,她固定的活动时间是周二晚教堂book club, 周四晚的教堂姐妹晚餐和周日的教堂礼拜,别的时候就在家里打电话,看电视,看书.她每天除了看报纸外,还看小说,并订了两份顶时尚杂志,她说她要随时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家里电话经常不是铃响,就是占线.她带我们出去兜风的时候,也总是说,我的朋友住这里住那里.和她出去散步的时候,她也总是主动跑上去跟邻居打招呼聊天,虽然她很老了,但她还是很幽默,总能天南地北地跟别人聊,所以周围谁干什么,连离婚/同姓恋这种事她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上个星期末, 她说要去看孙子,因为孙子要帮她检查税单,末了还加一句,他觉得他比我聪明.周日去教堂,她说她不愿意早去,因为越早去干的活越多,她干不动.
  
  
  
  老太太除了自己有一辆平常用的本田外,还有一辆艳yellow的跑车,据说买那辆跑车的时候,她把头发染成了全绿色,当时有个朋友震撼得给她依她得样子做了个洋娃娃做纪念.上次她去看孙子的时候,给重孙带的礼物就是当初她买跑车送的模型,她说要把这个10岁的跑车模型送给10岁的爱玩车的重孙.老太太还有一个习惯, 从来不锁门,我问她不危险吗,她说80年了她都这样,从来没事,一副得意的样子.末了还悄悄地说,我不关门是因为怕自己忘了钥匙进不了门,还不忘嘲笑前几天她还有个朋友把自己锁在车外面了.
  
  
  
  这么老的老人,一个人住在house里,即使与邻居也只能遥遥相望,我们总觉得她是孤单寂寞的,都尽量跟她说说话.可她总是很快乐的样子,每天都穿着运动衫,扎着高高的马尾,如果要外出,还会带上大大的耳环,涂上重重的口红.唯一一次怀念起她过世的老公,也是不无骄傲地说,那时候我们家的东西坏了从不要找别人修理,总是他自己弄,因为他是工程师.也许正是这份从小渗透在生活中的这份独立才让他们,西方的老人们虽然孤单着却快乐着.
  
  
  
  老太太经典语录:
  
  I got to read newspaper. I want to talk smart.(before going out to have dinner)
  
  Happy wife, happy life.
  
 寻找信仰
  
  真是不到美国,体会不到基督教力量的强大.
  
  
  
  在德国的几年,一直混在教堂,交了很多朋友,得到很多帮助,却从来没有人要求我洗礼,每次都是那么热情欢迎我参加,还欢迎我多带朋友来参加,于是我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为别人做善事,来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
  
  
  
  来到米国后,以前教堂的朋友特意给我写信,一定要我去找教会,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帮助我的.另一个到了美国才入教的朋友也是整天鼓动我,你遇到的所有困难到了教会就不是困难了.
  
  
  
  于是,我找到了当地的华人教会.果然,不出所料,那种熟悉的团结互助的感觉扑面而来.不同的是,这里信仰果真有力度.用我们房东老太太的话说就是,基督徒整天要别人也信基督.用基督徒的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接受了那么多上帝的福音,我们怎么能不把这些福音传给你们,跟你们分享呢?
  
  
  
  一周后,正好是春假,我便由教堂出资被拉去新兵训练了.这次训练的任务主要是被洗脑,争取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训练的地点是在邻近州的依山傍水的华人基督中心,不由得私下里感叹,美国教会真有钱!
  
  
  
  虽然我事先也知道自己要被洗脑,但抱着受着耶稣的恩惠,却从不相信他的歉意,我还是出发了.我想给所有帮助过我的教会的朋友,也给自己一个交代,我要给自己一个彻彻底底敞开的机会去接受上帝.
  
  
  
  于是,我们一行人出发了,带着不同的目的.比如说xgg,他的目的是跟他们挑战,如果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通了圣经故事,他就信教.吸引他眼球的是,这次传道的是个北大本科毕业,michigan大学的生物博士,后来又专门上过神学院,这样一个具有很强科学背景的专业牧师,几乎就是专为北美的知识分子准备的.
  
  
  
  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1个小时的九曲十八弯,深夜2点,我们终于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基督中心,美国的大农村还真大!
  
  
  
  第二天一早,便开始了军训式的基督训练.来这里的,有一半是我们这样的,对基督有兴趣,却将信将疑的,还有一部分,是一些虔诚的老基督,他们不折不扣地按时起床,唱圣歌,祷告,听道,说实话,这些榜样的力量还真是无穷的,他们的虔诚让我们也不敢懈怠,以至于我回来很长时间后脑子里还常常萦绕着在那里唱过的歌.
  
  
  
  第一场报告便是那个生物学博士冯老师的,他讲得很好,非常理姓,也非常真实,不是单调的劝诫和动情,而是试图向你讲述一个有科学逻辑的上帝创造的世界,遇到问题时,他也不是象大部分人一样单纯地要你忽略它只是去相信,而是试图让大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尝试感受上帝的力量.
  
  
  
  尤其是他的祷告,我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极强的催眠的力量,以至于我不得不睁着眼睛去抗拒,而确实有很多人,就那样不知不觉地被感动得举起了手,开始了信上帝的第一步.我不知道他是否在神学院受过相应的训练,但至少在这点上,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牧师了,宗教,很多时候何尝不是心理的作用.信了,便有了依托和力量,不信,就是迷信.
  
  
  
  可是,在那一刻,我也知道了我对宗教的定位,对我来说,或者这个宗教的团体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自助团体治疗.就像有的人说,宗教就是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准备的.也许不至于那么严重,至少从后面的很多分享中,我也非常同意,对于打小无神论的华人来说,入教更多地是因为,基督教确实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助了自己,拯救了自己,给了自己很大触动,也给了自己心灵以新的力量.所谓,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上帝出现了.自那以后,便是归因的不同了.
  
  
  
  在基督徒看来,我们把一切带到上帝的面前,上帝会帮我们解决,似乎上帝真的帮他们在解决了一些问题.在我们凡人看来,这种解释便是运气或是自我的努力,虽然这也不是最终的解释,但对于一个还可以自我拯救的人来说,我们还可以让上帝再休息休息,或者再多点力气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有一个同学在分享的时候说, 他以前是心太大了,觉得自己不需要帮助,这似乎有点触动我的心,但是我还是更希望通过自己来解救自己,在我看来,把什么都寄托于上帝,无异于一种推卸责任.再有一个同学说,上帝在她看来就是真理,已经不是宗教,如果真的能那么看,倒也是幸事,可是把一个被中国打倒成封建迷信的东西看成真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
  
  
  
  有了这个定位,我心里放下了很多,接下来的报告也放松很多.我吸收他们所诉说的宗教里有价值有益的东西,而不再困惑地去思考,我要不要信这个东西.
  
  
  
  就在我开始厌倦有些趣味索然的报告时, 冯老师作了最后一个报告,又把整个气氛推到了顶点.他从科学讲起,情绪越来越高,越来越动情.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把相信基督上升到拯救失落的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上来,他在台上流着眼泪大声疾呼,下面的忧国忧民的漂泊在外的基督游子们哭成一片.此情此景,所有年轻向善的心都沸腾了,不过是一点信仰, 就和我们当初相信..主义一样,如果相信上帝真能改变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命运,信又何妨?于是,在最后的祷告时分,又有很多人举起了手.但是我还是费力的抵抗住了这股热血,庆幸之余,我不得不想,还好,从一开始他就灌输了很多关于宗教的正确的客观的立场,强调了真正的宗教永远不是鼓吹对某个人的崇拜,宗教即使祷告也不能为个人谋福利,否则这种气氛真是太诡异了.
  
  
  
  回来后,便是复活节.我们又去了一次教堂,查经时他们讨论着生死的问题,在基督徒看,生死是没有界限的,死了以后大家很快就可以在天堂再见了,这对生的人来说真是件很好的事.其实,基督教真的不错,如果能信上帝的话,有百益而无一害,可以不再害怕任何困难,也不再害怕死亡,还能得到很多帮助,也会去真诚地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修养.
  
  
  
  其实,我不排除任何的信仰,我相信任何正统的宗教都会指引和约束我们的内心和行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现在混乱的祖国正是缺少了一个信念的指引才会这么迷乱.可是,如何信上帝这个神的真实存在,成了我最后的问题,我更愿意只去相信那些圣经故事,相信它的指引,相信圣经的教义,因为那些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
  
  
  
  本来以为我的信仰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却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心之所仰.复活节那天,我们跟房东太太到她的教堂去看看.她一路开车我一路纳闷,一个 81岁的老太太为什么还要开车到这么远的教堂做礼拜,不是到处就有教堂么?可是到了之后我才明白,不论多经典的东西只有改革才有生机.
  
  
  
  这个教堂被称为Unitarian Universalist,也许对正统的天主教/新教或者犹太教教徒来说,这几乎就是邪教. 在这里可以信上帝或者不信上帝,不需要读圣经,也没有教条式的教义,但作为一个基督教的分支和组织,它仍有它的七条准则,开始我还很担心,我能不能遵守这七条准则,回来参考字典一看,哈哈,这其实就是我们要找的关于人生的准则.怪不得连教授们都乐得往这里钻.
  
  
  
  其实我也可以说,这是上帝的指引,让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的信仰,但我更情愿相信,只要坚持,总能得到.
 寻找信仰
  
  真是不到美国,体会不到基督教力量的强大.
  
  
  
  在德国的几年,一直混在教堂,交了很多朋友,得到很多帮助,却从来没有人要求我洗礼,每次都是那么热情欢迎我参加,还欢迎我多带朋友来参加,于是我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多为别人做善事,来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
天府爱宠 天府宠物
宠我
  
  
  
  来到米国后,以前教堂的朋友特意给我写信,一定要我去找教会,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帮助我的.另一个到了美国才入教的朋友也是整天鼓动我,你遇到的所有困难到了教会就不是困难了.
  
  
  
  于是,我找到了当地的华人教会.果然,不出所料,那种熟悉的团结互助的感觉扑面而来.不同的是,这里信仰果真有力度.用我们房东老太太的话说就是,基督徒整天要别人也信基督.用基督徒的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接受了那么多上帝的福音,我们怎么能不把这些福音传给你们,跟你们分享呢?
  
  
  
  一周后,正好是春假,我便由教堂出资被拉去新兵训练了.这次训练的任务主要是被洗脑,争取成为真正的基督教徒.训练的地点是在邻近州的依山傍水的华人基督中心,不由得私下里感叹,美国教会真有钱!
  
  
  
  虽然我事先也知道自己要被洗脑,但抱着受着耶稣的恩惠,却从不相信他的歉意,我还是出发了.我想给所有帮助过我的教会的朋友,也给自己一个交代,我要给自己一个彻彻底底敞开的机会去接受上帝.
  
  
  
  于是,我们一行人出发了,带着不同的目的.比如说xgg,他的目的是跟他们挑战,如果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通了圣经故事,他就信教.吸引他眼球的是,这次传道的是个北大本科毕业,michigan大学的生物博士,后来又专门上过神学院,这样一个具有很强科学背景的专业牧师,几乎就是专为北美的知识分子准备的.
  
  
  
  经过4个小时的长途跋涉,1个小时的九曲十八弯,深夜2点,我们终于到了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基督中心,美国的大农村还真大!
  
  
  
  第二天一早,便开始了军训式的基督训练.来这里的,有一半是我们这样的,对基督有兴趣,却将信将疑的,还有一部分,是一些虔诚的老基督,他们不折不扣地按时起床,唱圣歌,祷告,听道,说实话,这些榜样的力量还真是无穷的,他们的虔诚让我们也不敢懈怠,以至于我回来很长时间后脑子里还常常萦绕着在那里唱过的歌.
  
  
  
  第一场报告便是那个生物学博士冯老师的,他讲得很好,非常理姓,也非常真实,不是单调的劝诫和动情,而是试图向你讲述一个有科学逻辑的上帝创造的世界,遇到问题时,他也不是象大部分人一样单纯地要你忽略它只是去相信,而是试图让大家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尝试感受上帝的力量.
  
  
  
  尤其是他的祷告,我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极强的催眠的力量,以至于我不得不睁着眼睛去抗拒,而确实有很多人,就那样不知不觉地被感动得举起了手,开始了信上帝的第一步.我不知道他是否在神学院受过相应的训练,但至少在这点上,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牧师了,宗教,很多时候何尝不是心理的作用.信了,便有了依托和力量,不信,就是迷信.
  
  
  
  可是,在那一刻,我也知道了我对宗教的定位,对我来说,或者这个宗教的团体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自助团体治疗.就像有的人说,宗教就是为有心理疾病的人准备的.也许不至于那么严重,至少从后面的很多分享中,我也非常同意,对于打小无神论的华人来说,入教更多地是因为,基督教确实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帮助了自己,拯救了自己,给了自己很大触动,也给了自己心灵以新的力量.所谓,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上帝出现了.自那以后,便是归因的不同了.
  
  
  
  在基督徒看来,我们把一切带到上帝的面前,上帝会帮我们解决,似乎上帝真的帮他们在解决了一些问题.在我们凡人看来,这种解释便是运气或是自我的努力,虽然这也不是最终的解释,但对于一个还可以自我拯救的人来说,我们还可以让上帝再休息休息,或者再多点力气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有一个同学在分享的时候说, 他以前是心太大了,觉得自己不需要帮助,这似乎有点触动我的心,但是我还是更希望通过自己来解救自己,在我看来,把什么都寄托于上帝,无异于一种推卸责任.再有一个同学说,上帝在她看来就是真理,已经不是宗教,如果真的能那么看,倒也是幸事,可是把一个被中国打倒成封建迷信的东西看成真理,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
  
  
  
  有了这个定位,我心里放下了很多,接下来的报告也放松很多.我吸收他们所诉说的宗教里有价值有益的东西,而不再困惑地去思考,我要不要信这个东西.
  
  
  
  就在我开始厌倦有些趣味索然的报告时, 冯老师作了最后一个报告,又把整个气氛推到了顶点.他从科学讲起,情绪越来越高,越来越动情.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把相信基督上升到拯救失落的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上来,他在台上流着眼泪大声疾呼,下面的忧国忧民的漂泊在外的基督游子们哭成一片.此情此景,所有年轻向善的心都沸腾了,不过是一点信仰, 就和我们当初相信..主义一样,如果相信上帝真能改变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命运,信又何妨?于是,在最后的祷告时分,又有很多人举起了手.但是我还是费力的抵抗住了这股热血,庆幸之余,我不得不想,还好,从一开始他就灌输了很多关于宗教的正确的客观的立场,强调了真正的宗教永远不是鼓吹对某个人的崇拜,宗教即使祷告也不能为个人谋福利,否则这种气氛真是太诡异了.
  
  
  
  回来后,便是复活节.我们又去了一次教堂,查经时他们讨论着生死的问题,在基督徒看,生死是没有界限的,死了以后大家很快就可以在天堂再见了,这对生的人来说真是件很好的事.其实,基督教真的不错,如果能信上帝的话,有百益而无一害,可以不再害怕任何困难,也不再害怕死亡,还能得到很多帮助,也会去真诚地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修养.
  
  
  
  其实,我不排除任何的信仰,我相信任何正统的宗教都会指引和约束我们的内心和行为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现在混乱的祖国正是缺少了一个信念的指引才会这么迷乱.可是,如何信上帝这个神的真实存在,成了我最后的问题,我更愿意只去相信那些圣经故事,相信它的指引,相信圣经的教义,因为那些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
  
  
  
  本来以为我的信仰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却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找到了心之所仰.复活节那天,我们跟房东太太到她的教堂去看看.她一路开车我一路纳闷,一个 81岁的老太太为什么还要开车到这么远的教堂做礼拜,不是到处就有教堂么?可是到了之后我才明白,不论多经典的东西只有改革才有生机.
  
  
  
  这个教堂被称为Unitarian Universalist,也许对正统的天主教/新教或者犹太教教徒来说,这几乎就是邪教. 在这里可以信上帝或者不信上帝,不需要读圣经,也没有教条式的教义,但作为一个基督教的分支和组织,它仍有它的七条准则,开始我还很担心,我能不能遵守这七条准则,回来参考字典一看,哈哈,这其实就是我们要找的关于人生的准则.怪不得连教授们都乐得往这里钻.
  
  
  
  其实我也可以说,这是上帝的指引,让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的信仰,但我更情愿相信,只要坚持,总能得到.
 回忆总是最美的
  
   晚上3点钟上床,竟然还睡不着,思绪很是翻滚,惊异地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象以前一样睁着眼睛做梦。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总是快离开了,才觉得曾经生活的地方是那么美丽值得人怀念。现在,为了抓住这美丽的尾巴,不让这份美丽被另一份美丽干扰,先把这份美丽一点点地囤起来。
  
  第一次在到达:
   等了半天,行李终于出来了,可是却没有零钱去推行李车。此后才发现,在德国根本就离不开一元钱,去图书馆要开柜子,去超市要推车子,在国内时好像只有刮奖时才需要用。于是,我再也舍不得用一元钱,总是把它存起来,以保证我家里、书包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有随时可以找到的一元钱。后来,这些小小的硬币渐渐把我的囤姓发挥到极致,1毛、2毛要囤,因为要买咖啡,5毛的也要囤,因为要洗衣服,1欧的早就在囤了,2欧也需要囤,因为要付车费,再后来,5欧的也要囤了,因为早上的车费涨到了5欧。于是我到了最少只能用10欧的程度,那个花钱如流水啊。结果呢,到最后的现在,才发现家里零钱太多了,为了把它花完,我只能每次出门买东西前把钱包装得满满的,一看收银台前没什么人,就开始一个一个地数啊数……
  
  第一次有自己的家:
   在机场外等得万分焦急的xgg终于看到了推着行李车向外走的我,于是牵起我的手和我的行李,走向了我们的第一个家。经过一番倒车,我们终于到了,夜色下, xgg指着一栋白色的向着圆圆月亮的尖顶屋子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迷迷糊糊的我一阵心寒,这怎么象教堂啊,怕怕!后来去了一趟意大利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哥特式建筑。我以为漂亮的建筑都是教堂呢,汗!
  
   第一次城市观光:
   晚上安顿下来,第二天,我就要求出去观光。xgg虽然很奇怪,我为什么没有该有的时差反应,但还是乐滋滋地给我当起了向导。上次整理这几年的照片,看着我在那个著名的歌剧院前摆出的引吭高歌的pose,实在惊讶我怎么能有那么轻松、快乐的神态,顺便也惊讶了一把那个秋天dresden怎么那么阳光明媚。年轻的心真的有那么容易快乐吗?
  
  第一次出门:
   我很幸运,刚来第一个周末,就有朋友组织一起去爬山。一边被人和山吸引,一边汗颜,人家都是标准的户外装备,登山服,登山鞋,登山杖,而我竟然穿着上班的风衣来爬山,从此,开始关注户外这个概念。
  
   第一次拣栗子:
   喜欢这里秋天的色彩,红黄绿灿烂着一树,配上一年里少有的蓝天白云和踩着地上树叶的柔软感和哗哗声,尤其刚来的时候,每到周末总是手拉手去散步,顺便熟悉周围环境。慢慢地发现,路上似乎有许多坚果可以拣。直到有一天,在家不远处有个小公园竟然发现了两颗大大的栗子树,掉了满地的饱满发亮的栗子,开始还不好意思拣,但看到有人在拣,我们也就放心地拣起来。由于事先没带容器,我甚至我脱下了我心爱的外套,装了满满两袖子的栗子,以为嘿嘿,这次有口福了,衣服又算得了什么。回去迫不及待用微波炉转,2分钟后迫不及待地吃,谁知,竟然苦的。赶紧上网查,才知道这是栗子的另一种,叫马栗子,不是国内的美味栗子,是有毒的,遗憾至极。
   后来才知道,这几乎是每个来德华人适应过程中的经典笑话,几乎所有新人都遇到过,光我听说过就有n种毒栗子行骗记版本,实在是德国毒栗子树太多了,据说那是优良的行道树品种……
  
  第一次去看病:
   我从小就是药罐子,这不,到了这边,很快就又跟医生打上了交道。好的是,我们的保险价高但服务好,只要拿着保险单到诊所,剩下的就没自己的事了。但是等医生还是需要的,尤其是家庭医生,总是要等她一上午,不过我一直怀疑这里面是不是有种族歧视。但好的是候诊视的环境还算优雅,于是看看书,听听音乐,时间也过得很快。肚子饿了的时候,终于轮到我了,护士叫我的名字,我没听懂,又叫一遍,我环顾四周,没有别的人了呀,我指向自己,是我吗,她说是。ft,我的名字被她用德语念成了硬壳塑,她还不如再加个料呢,可怜我爸妈辛辛苦苦给我取了个那么美的名字啊!
  
   第一次不讨厌乌鸦:
   去上德语课时,不优雅地走在我最爱的优雅的环形楼梯上,扭伤了。一个星期不能正常走路,可偏偏延签的时间到了,只能一瘸一拐地上阵了。走过经常走的那片草坪,忽然看到好多大乌鸦黑乎乎在那里,又一时追不上xgg,突然间好害怕,那些乌鸦会不会一起扑上来吃了我。后来才知道,中国最不吉利的动物在这里有半年的时间竟然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郁闷啊!直到有一次,深夜在车站等车,闲来无事,四处观望,突然发现有一支乌鸦撞死还粘在了车站的玻璃上,看它那惨样我竟然还挺心疼。但待再走近一看,竟然只是张贴纸,用来提醒大家此处玻璃的,原来乌鸦还有此等用处,慢慢地乌鸦在我心中也有点可爱起来了。
  
   第一次去圣诞市场:
   圣诞节的大事之一就是要去逛圣诞市场,对德国人来说,那简直就跟80年代我们赶庙会一样,人山人海,有吃有喝。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按传统习惯大家都会买一杯一种放了肉桂的红葡萄酒喝,是他们专门的圣诞酒,大概比较暖身吧。看着同去的人都咕咚咕咚喝完了,我也就象他们象喝饮料一样地完成了我的使命,然后我的免疫系统也就开始完成它的使命了,我几乎是立刻醉了,走路开始摇摆,情绪兴奋,英语流利,总之开始飘飘然,用平常我不会用的口气说了一些我平常不敢说的话。糟糕的是在快意的同时我也开始了长达一周的皮肤过敏,这时候我才猛然醒悟这是在德国啊,酒鬼的故乡啊,他们咕咚咕咚喝下去可不一定只是饮料。
   这一点后来在慕尼黑得到了再次证实,在那个最著名的啤酒馆,只提供1升的杯子,可怜我们四个人捧着两升的啤酒,还一个怀孕,一个酒精过敏,一个皮肤过敏(剩下的一个从此开始了海量的啤酒之旅,这是后话)。为了完成这德国最美味的啤酒,我们放弃了慕尼黑的游览计划,就等着喝完啤酒,带着醉意开往巴黎。而在我们勉勉强强喝完这2L啤酒后,旁边的老太太已经不知不觉换了三杯了……
  
   第一次有偿做被试:
   一直以来到德国读心理学哪怕看看都是我的梦想,心理学的启蒙地啊。于是到处找机会,一天在网上看到大学里心理系需要被试,就乐滋滋地跑过去了,那是一个认知测验,easy得不能再easy了,测完了我就抓住那小帅锅开始聊天,你们有没有英语授课啊云云。聊到后来,小帅锅说不能跟我聊了,他还有被试,但是需要我签字,我一看,被试有5欧工钱呢。惊诧之余窃喜,学习专业又专业赚钱,并且这可是我赚的第一份欧元哦,干什么好呢,想了片刻立刻奔赴欧莱雅专柜,前几天刚看中,hoho,对自己还不错(xgg事后评价语)!
  
  第一次见网友:
   通过学校的帮助外国学生的联谊网,我认识了一个网友。于是几番email过后,约定见面。在车站等,一个帅锅径直向我走来,hello,I am Jan, Jan竟然是个男生(我回去要挨骂了)!!!不是在我们教科书里Jan都是女生吗?后来才知道,Jannie在德国才是女生,Jan在是男生名。不过我当时更乐的是在心里偷偷想,德国大概很少有见光死吧,随便见一个就帅锅了。
  
  第一次用英语讲课:
   很快就被班里的土耳其裔调皮男孩带头起绰号,从此以后,课余时间只要我出现之处,立刻就Ms.Muffin声此起彼伏,本着不强化的原则,也是为了掩饰内心的紧张和不自信,我暂且不睬。心里却在纳闷,为什么他们这么叫我。为了鼓励自己,我开始情愿去想他们是喜欢我才这么叫的吧,毕竟Muffin可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蛋糕哦。直到long long time以后,有一天给xgg做了巧克力慕芬,xgg一边品尝我一边继续纳闷,为什么他们这么叫我呢,xgg指指那慕芬,你不就是这个颜色吗※#◎
  
   先写这么多,今晚继续神游。
 第一个语言伙伴:
  
  
   那是个周六的早晨,我鬼使神差地去学美术,大概总共上了也没几次课。故事发生在一次回来的路上。在车站等车,突然看到有个帅哥竟然在看中文书,我一下子就来了亲切感,就开始跟他聊了起来,原来他要考试了,所以连在车站都要抱着书看,德国的大学生真用功,我对他印象好极了,不过后来我又发现事情也不是这么回事。
  
   后来我们就每周见一次面,我教他学中文,他教我学德语,我们互相戏称拣来的语言伙伴。不过我们俩好像都不是学语言的料,彼此都没有从对方那里学到多少人家的母语,倒是英语锻炼了不少,见面的时候很多就是瞎聊天,也因而窥见了了不少German boy的生活方式。
  
  
   此帅哥已经年届30,读大学已经超过7年(德国都是本硕连读),每次我都很担心地问他,什么时候毕业,他总说明年。其实后来发现他根本就无意毕业,专业课一学期选个一两门,学得自然是很认真,但其余的时间,除了学中文,还要学西班牙文,也是很认真在学的那一种,那要花多少时间啊。除此之外,就在快乐地全世界打学生工,全世界地乱跑,中间去了一次非洲,就再也没有那么白回来过,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黑人那么黑,我也从此决意绝不去非洲待1周以上。在我看来,德国学交通的,为什么不早点毕业挣大钱,我就竭力鼓励他到上海去,德国交通人才,还会中文,不要太吃香,但他似乎太享受这种自由的满世界乱跑的日子了,乐不思蜀。女朋友谈了6年,早毕业了,英语系,英语说得就跟母语一样,长得跟她的英语口音一样漂亮,姓格活泼大方,都直接在我们面前问他什么时候结婚了,他竟然说不知道,ft。在俺看来,这也太没安全感了一点,可是他们感情却依然极好,经常互送礼物,约会前还要刻意装扮,还各自有私生活,其实这也不错吧,有着精神的依托却又有点距离,不过要做到却是需要一定定力的,这大概就是他们西方人的独立。
  
  
   他虽是学生,过得却是非一般的学生生活,极讲究,boss衬衫,涂非常好闻淡雅的男士香水(可惜俺土,不知道啥牌子,否则也要让xgg也喷一喷),家里有收藏品若干,烟斗、雪茄、各国车牌,CD,没事的时候还吹吹萨克斯,逗逗鸟儿。每次要出远门,必做的准备就是去书店买本书,汗啊,我基本上就是去超市买吃的。对了,他还擅长于做果酱,精致的小瓶,home-made的各式果酱,由帅哥亲手制作,还真是温馨,俺今天的礼物就是一生姜果酱。
  
  第一个心理学朋友:
  
  
   这其实也是一个语言伙伴,但后来小姑娘由于跟我的爱好一致,就放弃了语言的学习。她的英语也是极好,从来没有出过国,但英语流利。发现德国人要不不会讲英语,要不就是很流利,不知道是不是跟英语同根有关。她算是我最贴心的一个德国朋友,但我们的友谊,却都源于她的主动,这让我很汗颜。她才21岁,举止谈吐却处处流露出她的修养,这是中国80年后的孩子无法比的。又或者她来自西德,姓格里有着美国文化的烙印,总之她常常主动约我喝咖啡,听音乐会,逛节日市场,介绍她的朋友跟我认识,很努力地不动神色地带我走近德国文化,也用心地了解中国文化。后来为了离男朋友更近一些,她转学去了家乡的一个大学,也邀请我去拜访,却因为我的懒始终没有成行,离开她我真是有点舍不得。她会是一个成功的心理工作者,我相信。
  
  第一个教堂:
  
  
   对教堂最初的好奇源于一个来访者,他说他们每次聚会的谈话比心理咨询有用,看我又挺有慧根的样子,他就一次一次地要介绍我去教堂,还给我寄了本中文的圣经。
  
  
   到了这里,开始的时候因为想练语言,就到处拿广告,但是因为太贪心拿的太多,回来常常就扔在一边了。过了很久之后,我又不知道在哪儿翻出了那张教堂的宣传单,于是以学英语的名义,也是真心想看看教堂究竟是啥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团体咨询的氛围,得到了xgg的支持,每个周日陪我去这个英语教堂。虽然两年来,俺的圣经知识还是一窍不通,但在这里却交了很多朋友,同时确实也愉悦了身心。
  
  
   先说牧师。好像每个教堂都两个牧师,一主一副。老牧师快要退休了,即将结束他在欧洲二十二年的传教生涯,回到他的祖国去。老牧师胖胖的,说话慢条斯理,以致于我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他是美国人。他永远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彬彬有理,和你说话的时候总是在倾听的样子,让人很舒服。他夫人,是一个60岁还白里透红、眼睛里闪着生命光彩的美丽老太,自称是我的美国妈妈,也永远有着非同寻常的魅力,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别人。那时候,整个教堂给人的感觉就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他俩每个周日其乐融融地儿孙满堂。他们走的时候,大家为他们开了一个盛大的party,所有的人都在流泪,看得出来这种分别的留恋是真心的,他们真的是用人格魅力留住了大家的信仰。有一次出去吃饭,好像因为停车的问题他俩慢条斯理地抱怨起来,突然间感觉他们好可爱,那种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可爱,也突然间明白了什么叫相濡以沫。
  
  
   小牧师。第一次跟小牧师打交道,我还挺奇怪,这光头还挺热情。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是牧师,他穿着西装领带,却是个光头,整个身材也给人的感觉很精练,不像是文职,倒象是打手。事实证明,女人有时候第六感觉就是很准。这对夫妻是非常典型的美国人,卷着舌头的美国口音,超出自然的热情洋溢,他夫人常常唱圣歌的时候,一边领唱着,就一边跳开了。他们的女儿倒是很文静,17岁却有27岁的为人处事,常常看我翻书找不到内容,就不动声色地过来帮我翻。学习也不用父母操心,竟然在家里自学,准备来年回美国上大学。后来发现牧师的孩子们真的都很懂事,大概从小必须为教堂做很多事情,接触的好人又很多,所以总是很小就能善解人意,替大人分忧,等以后我有了孩子把他们往教堂里扔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小牧师除了教我们圣经之外,还教我们中国功夫,那时候我才知道好像他真的是有些武术功底的,怪不得看上去那么强壮。那时候,有一个放松的动作是蹲在地上,我才发现西方人真的又70%的人不会蹲,他还说这是东方古老的放松动作,非常有益于健康,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但是后来因为我的移情别恋,我就没再去那个教堂,可能潜意识里觉得他们不自然吧,虽然我并不能真正听懂他们讲的圣经内容。但再后来,我又在新的教堂见到了好多老的熟悉的面孔,在几次很38地打听后才知道,原来他很强硬地推行他对圣经的大家不赞成的理解,看来人的本姓总是随时迁移的并且难以改变的,同时感叹这些人还真是有信仰。
  
  
   第三个牧师。是一个长得很象查尔斯的英国人,这让我一度失望地怀疑是不是英国男人都长那样。但是很喜欢他的伦敦腔和英国式沉稳的幽默,至少比起美语来说亲切多了。他年青的时候在咨询公司工作,据说很赚钱。20年前与他的夫人在伦敦的一教堂认识,那时她夫人是德国到英国的交流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上帝让他们认识了。后来,他们为了信仰,放弃了工作,去美国自费读圣经,5年,再然后就来德国开辟自己的教堂。那时候教堂还没开始的时候,他夫人很闲,就经常接送我到他家学圣经,还留我吃饭,还我带蛋糕给xgg吃。我也终于禁不住诱惑,离弃了原来的教堂,给他们捧场。不过后来听说那个小牧师早就不允许他们夫妻俩去老教堂了,那样的牧师不跟也罢。他们的教堂坐落在一个安静的树林里,旁边还有一潭湖水,教堂的装饰也很温馨,据说平常就是人家办婚礼、办party的地方,只是周日租过来用。每次礼拜基本有一半的时间在唱圣歌,不是很机青,但很神圣的那种,每次都有人谈吉他伴奏,真是很美,这个英国牧师讲圣经也不是那么枯燥无味,经常来点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很是调节气氛。教堂里每到宗教的节日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很有家的感觉。最好的是,俺们这个牧师虽然知道我啥也不懂,也不虔诚,但是从来不逼迫我,只是让我在里面自由自在地享受,也许他们相信终于一天我积少成多地相信了上帝。
  
  第一个师姐:
  
   Diplom(相当于Master)毕业,但我却觉得她是极出色的老师。上课的要求极严,每堂课都有随堂测验,但是上课方式却从不枯燥,总会变换花样,而且很有挑战。并且她一般上低年级的课,所以她的班上总是有很多漂亮女孩,美得就跟从巴黎T型台上走下来的一样,让我一度在思考女孩子是不是书越读就越不好看了,要不然为什么同系高年级的女孩那么美女的就凤毛麟角了。她的统计也是一级棒,似乎统计上还没有她不知道的内容,也总是很耐心地帮别人讲解。人也很好,曾经试图为我用英文上课,但是因为是seminar,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她本人也很美,182的个子,真正修长的身材,细软的金黄的头发总是典雅的盘起来,再别上别致的小卡子,跟我说再见的时候总是向我抛蓝色的媚眼,相信再过10年,又是一个美女教授!(唉,为什么我的师姐们都那么厉害!)
 西式厨房东方素食
  
  (送给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妹妹们)
  
  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房子,最后只能选了个家具很好却没有厨房的房子,跟xgg无奈的开玩笑说,以后你天天啃家具吧.一边又自我安慰,为了健康生活,远离油烟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反正有微波炉/烤箱和电饭锅.烤箱烤出来的肉未必不香,就是微波炉的菜比较难以恭维,所以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家的菜就被迫定位以凉拌为主,安慰自己这样营养也会保留得更多一些.
  
  
  
  经过2星期的摸索,在这个没有厨房的家里,我也开始能琢磨出可爱的晚餐了.自从上周末从中国超市买了老干妈/酱油和香油,生活更是开始有滋有味.
  
  
  
  美味一:土豆沙拉
  
  土豆削皮,切块,微波炉煮熟,然后拌沙拉酱,好吃简单.
  
  
  
  美味二:凉拌青木瓜
  
  青木瓜刨成薄片或细丝,加盐,辣椒油,橄榄油和香油,拌匀,味道很棒.此法同样适用于黄瓜/胡萝卜/牛油果.
  
  
  
  美味三:西兰花沙拉
  
  西兰花下水煮至碧绿色,不一定要熟,加沙拉酱/火腿片(或鸡丝)/胡萝卜丁拌匀,我买的沙拉酱是带烧烤味的,很香.此法适用于一些硬的需要煮的颜色单调的菜,如洋白菜,白色花菜,菠菜等.
  
  
  
  美味四:生菜沙拉
  
  生菜切细丝,我喜欢把菜切得很细,也可以手撕大块,更方便,再拿番茄切小块,拌入,加盐/胡椒粉和橄榄油拌匀.此法适用于一切可以生吃的菜.如果不适应光吃凉菜,可以配热饮和热饭或热汤.
  
  
  
  美味五:三明治(大部分早餐)
  
  火腿肉切片,番茄切片,黄瓜切片,三明治面包烤黄,涂花生酱,将所有材料夹进去,发现这里西红柿最好吃的吃法.如果不夹咸的材料,可涂果酱,或把自制果酱拌入酸奶,也很健康和营养.
  
  
  
  美味六:茄汁意面
  
  番茄酱加碎牛肉煮熟并粘稠,拌入煮好的意面,里面可加青椒/西红柿/玉米粒/胡萝卜丁等.
  
  
  
  美味七:七宝面
  
  面条与笋丁同煮.快熟时加入西兰花/香菇/木耳/番茄/火腿丁等各种自己喜欢吃的原料,均切小块.把辣酱/青葱/香油/酱油等调味料拌匀,如果能想办法加热油更好,那样可以直接把油倒入调料里,非常提味.以上所有凉拌菜都可以加一些瓜子仁/核桃仁/花生碎/杏仁碎拌匀,毕竟坚果非常营养健康.
  
  
  
  美味八:蒸茄条
  
  茄子削块或条,放微波炉里,盖好,软了以后加盐和辣酱/香油拌匀.
  
  
  
  美味九:凉拌西红柿和黄瓜
  
  这两道家乡菜就不用说了,分别加糖和盐.要是在中国,蔬菜更多,更有得挑,争取每天都不一样,每天要有多种颜色的菜搭配.
  
  
  
  美味十:蒸糕
  
  糯米粉加果汁及糖拌成糊状,放微波炉加盖加热,不同的果汁就是不同颜色的蒸糕,好看又美味.
  
  
  
  美味十一:超级卡不其诺
  
  加热牛奶至热,冲入卡不其诺粉,比店里买的还好吃,不要用水冲,不够香滑,可可粉也是.
  
  
  
  美味十二:营养麦片
  
  天然燕麦,加油/红糖/牛奶/干果/坚果/椰丝加热凝结,趁热切块,可做早餐(倒入牛奶)及零食.
  
  
  
  另每天搭配不同颜色水果两种.
  
  (曾经笑话一个在日本生活过n年的中国朋友,吃饭太简单了,只要盐就吃得很香了,看来我也差不多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发到微博 复制地址:http://www.petovo.com/petovo11749-1-1.html

沙发
发表于 2008-4-25 22:57:00 |只看该作者

走过德国,来到美国

To 兽状滴水管 
    Which city are you going to? The life is very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ities. If you can tell me the city, I think I can tell you more detai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成都宠物论坛|手机版|成都宠物网搜索|百度|谷歌|宠我网 ( 蜀ICP备07500266号 

GMT+8, 2024-11-24 01:03 , Processed in 0.170527 second(s), 18 queries .

© 2007 By www.Petovo.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