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我网

楼主: warrior0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46
发表于 2007-10-3 19:19: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LZ啊,看到我头痛啊~~~~

47
发表于 2007-10-3 19:19: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最近在找<世界中心呼唤爱>.喜欢<情书>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48
发表于 2007-10-3 19:20: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在我眼里,岩井就是两个极端,极端的残酷,荒诞和极端的唯美,细腻,我喜欢《情书》里的岩井,那里有我青春的回忆,至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的岩井不喜欢,但无论如何,他是我最喜欢的导演~~~

49
发表于 2007-10-3 19:21: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to 七宝438:
  你说得有道理。:)

50
发表于 2007-10-3 19:21: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鬼汤》也很好看的.

51
发表于 2007-10-3 19:22: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鬼汤》也很好看的.
    铃木兰兰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
  是的,那片很有圣诞的气氛,有趣。

52
发表于 2007-10-3 19:23: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符号考
  
  现代社会之中,举目四望到处都是符号,大家不能不要这样那样的符号。
  符号或许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图腾,想不到我们这些自信满满上天入地的现代人,比起我们的祖先更热衷各种图腾的制造。据信,我们那些食不果腹的短命祖先制造图腾是因为他们的不解和无助,那么,我们需要那么多的符号又都是干什么用的呢?
  岩井俊二,村上春树,宫崎骏,大友克洋这样的创作者都不能免俗,怪不得他们,这是注定的。去掉符号,或许就连他们都不存在了,没有了岩井的电影,也没有村上的小说,宫崎骏和大友克洋的动画也没有了。
  居住在岛群的日本人算是最热衷制造符号和图腾的民族了,这是个需要又各种各样符号和图腾活下去的民族,到处都是无处不在的热血,信念。
  闲来无事,姑且考考岩井俊二都有哪些符号和图腾。
  关于主题的符号化。在岩井俊二的片子里最常有莫过于“青春”,无论在早期还是后来日渐建立自己的风格的成熟之间皆是此。主题的符号化使大家熟悉了岩井讲述故事的气息。铺张的“青春”主题也成了目前最能概括岩井俊二的词汇之一,这个无需多样。
  还有一个主题的就是“爱”,或者是暗恋,或者是初恋,或者不正常的爱(比如《爱的捆绑》中作家和妻子之间的捆绑之爱,《情书》中渡边博子偏执之爱),这些反复书写的“爱”的主题也被符号化了,被印记在大家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关于主人公的符号化。“精神异常者”,“少男少女”是两大类最常有的主人公。关于“精神异常者”在岩井俊二的早期短片时代更是常见:那个不认识自己女儿的父亲,那个精神恍惚的杀手,那个有杀人幻想的摄影师,那个沉醉在离婚悲伤不能自拔的父亲。这些多多少少有点精神问题的人很多算不上精神病患者,但多是精神紧张到有些异常。相必在日本那样高度紧张的社会这样的人也是很大的一个群体。不过随着拍摄经历的增加,岩井俊二后期的影片主人公开始变得正常了,经常是“少男少女”这样特征的人做主角。相对于那种社会心理学意义色彩浓郁的早期短片,后期则是青春片的调子越来越明显,不过由于早期的影响或者说整个现实环境的影响,即使到了“少男少女”的青春片时代,人物还是免不了有些微弱的精神问题的倾向,比如渡边博子,星野修介。
  到现在为止,网络上,大家还在对星野修介姓情突变的原因还在热烈的讨论之中,因为按照比较讲求逻辑的理姓思路,无论是网络上下的两个星野之间差距,还是现实中星野突然残暴的缘由,大家还是求不到一个满意的解。可以肯定的是,星野的精神世界是发生了变异,变得有些让人不太理解。
  场景的符号,“书店”,“图书馆”,“麦田”,“鸦片街”,“剑道社”,“垃圾场”,“钓鱼社”,“音像店”,“演唱会”,“学校”,“练功房”,“阳光下的某个地方”,“高墙”,“教堂”,“城铁站台”,“交叉路口”“电影院”,“公路”等等。
  物件的符号,“照片”,“借书卡”,“红心A”,“红鱼”,“燕尾蝶”,“武藏野”,“钢琴”,“蟹罐头”等等。
  场景和物件的符号为主题服务,有的反复出现,有的只出现一次,关键的是它们最终都会成为我们到达某个私人隐秘之地的线索和暗示。每个人的眼睛看到的都不一样,对符号的认定也同样会不一样。
  想起在电脑上运行的程序,我们看到程序运行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结果,我们想要获得的几乎任何想法和功能也都可以用一条条程序写出。
  程序不过是一个些符号的组合。
  《黑客帝国》提醒我们,你眼前某只似曾相识的黑猫可能是一段感染了病毒的程序。
  这符号写成的世界和人生,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神话,是一段传说。

53
发表于 2007-10-3 19:23: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不管楼主是男是女,我想给你一个热烈的拥抱。

54
发表于 2007-10-3 19:24: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小四与莲见
  
  一定要写写这个标题,“小四与莲见”。
  其实也表达不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却总是会不自主地浮现这样的标题,不写就像一个任务没有完成一样。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莲见,表面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在各自影片的末尾杀了人,个人感觉上小四和莲见是比较类似的人,或者干脆就是同样的人。小四的遭遇和莲见的遭遇也颇多相似。
  这两个最终都掏出匕首刺进别人身体里的少年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驱使他们呢(这个问句有点臭,估计《今日说法》这样的节目看多了)?这两部片子我看的时间大致前后相差三四年,印象很深刻。
  两部片子结局之后,我们可能都曾想象过,自己是小四或者莲见我们会怎么干。不过,这样的想象由于无法替代当事人也就只能沦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张震扮演的小四有一股隐藏起来的侠义之气,和那种口口声声两肋插刀的东西绝不相同,这种隐而不露的特点更加显示出小四给我们的魅力,相信很多像小四那帮人那样走过青春期的孩子都知道,这是一种多大的魅力。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很安静,《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莲见也是如此,似乎因为家庭的原因才变得比较独立,那样寡言少语,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小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大人一般都是不屑的。大人首先就会认定,小孩子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就是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堂,放了学背着书包回家嘛,即便是出现了孩子之间的争斗和冲突的情况也认为这不过是小孩子家斗斗气罢了,所以这么些小屁孩的事情有什么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的呢?不光父母这么认为,就连学校的老师乃至媒体舆论也抱有相同的看法;加上小四和莲见处在叛逆的青春期,和小四,莲见一样的少年或许都会认为,自己的事自己解决,自己的事要父母插手也太没面子了,这在同学伙伴之间不是一件光彩事,那是孬种。最后,小四在面临自己喜欢的女孩却投入兄弟的怀抱的时候,小四选择杀了自己心目中的“马子”。
  写了这么多车轱辘话,里面有无数个“或许”和“可能”,其实我也从根本上怀疑自己的推测,这种看起来证据确凿和理由充分的文字统统不过来自自己的大脑游戏般的运转,来自自己的经验世界。
  还是找个理由继续要说下去,那么理由就是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这是本能,不在乎说的什么,关键是“说”本身,那就期望自己说得精彩些,能够让看客读下去。
  我们能和杀了人之后的小四,莲见沟通吗?
  多半恐怕是不能吧,或许在小四和莲见想,沟通这档子事本身就是没有可能,要能说,能沟通不早说了。
  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成了父母,我们的孩子又会出现小四,出现莲见。
  那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我根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这超出了能力范围。
  我难道要对人家说,我们的社会中出现几个小四和莲见这样的孩子是必然的,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么?
  若是在青春期里,我一定会和小四和莲见结成一伙,我们也要共同面对诸如小马和星野这样的家伙,不可避免。
  在两个影片中,似乎两个导演都在给我们展示驱使小四和莲见杀人的力量之源,导演不断的累积那样的因素给我们看,以至于到最后,我们可能会去站在小四和莲见的立场,和小四和莲见一样杀死那个人,这个人对于我们而言成了不得不杀的了。导演肯定无意煽动大家去杀人,然而却一定想让你体会到小四和莲见杀人时的心情。
  某种方面上而言,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决心杀一个人的心情等同于自杀的心情。小四杀死自己喜欢的女孩也是杀死了自己的信仰。看得出来,在伙伴帮派斗争和喘不过气的家庭中,小四赖以继续下去的就是他喜欢的那个女孩,这是他的信仰,小四杀掉女孩的时候,他可能觉得自己的信仰被夺走了,这是身不由己的绝望。莲见杀死星野也同样如是,在经历种种默默承受包括星野的欺凌之后,莲见相对于残酷现实仅存的一个信仰,即莉莉周的音乐 ,遭到星野的践踏之后,莲见已经极度绝望了,在人群中,莲见歇斯底里地喊着莉莉,莉莉,然后,掏出刀子刺入星野的身体。
  信仰没有了,小四和莲见就活不下去了。
  即便现实如何残酷和糟糕,只要小四的女孩和莲见的莉莉周还在,他们都能挺到最后。
  这就是小四和莲见的坚强。

55
发表于 2007-10-3 19:24: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字够多的!为了岩井俊二

56
发表于 2007-10-3 19:25: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不管楼主是男是女,我想给你一个热烈的拥抱。

57
发表于 2007-10-3 19:25: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非常喜欢《梦旅人》。

58
发表于 2007-10-3 19:26: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召唤岩井俊二的单车…………

59
发表于 2007-10-3 19:27: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五月天,岩井俊二和村上春树
  
   串联这个标题的线索是:五月天出过一张专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这个名字来源于村上春树的小说,岩井俊二为影片《花与爱丽丝》访台湾,五月天的阿信同台向岩井表达了自己的致敬之意,阿信为梁静茹所写的歌也以岩井的电影“燕尾蝶”为名。至于岩井俊二和村上春树的干系一直就没有扯清过。
  五月天的音乐,岩井俊二的电影,村上春树的小说,这三样东西成了青年们抵抗世界的三样法宝。
  论起来,五月天,岩井俊二和村上春树都算得上是老中青的三代人了,村上五十多,岩井四十多,五月天平均三十左右。
  也许“阿信,岩井俊二和村上春树”这样组合可能比较合理。在很多场合,一般都是阿信站出来说些关于岩井和村上的东西,比如他公开的表示一直在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喜欢岩井俊二的《情书》。不过,这样的事深究就无聊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阿信在五月天的组合里,那么怪兽,石头,玛莎等人的取向也不至于差别太夸张了,另外,台北小青年阿信作为五月天主唱,包办了大部分五月天的专辑词曲,也算是目前音乐界备受瞩目的音乐才子。据说从小就喜欢文字创作、音乐、绘画与摄影等兴趣的阿信每年有读一百本的书的计划,那么我们可以期待这个家伙在未来不知道还会写出什么样的音乐来。
  阿信和乐队成员都喜欢披头士的音乐,他们在那张被认为最五月天风格的专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里就直接写了一首名叫“约翰列侬”来对列侬致意,作为披头士的创作核心的列侬才华横溢,这一定让阿信倾慕不已,事实上,谁都想成为列侬。
  有趣的是,约翰列侬看起来也成了标题所示三者间的一个小小联系,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岩井俊二就曾将那个始终没有出现的音乐歌手莉莉周的诞生之日设在约翰列侬的被马克枪杀之日,1980年的12月8日。岩井俊二让片中那个男主人公莲见沉醉于莉莉周的音乐,并将之视为自己的生命和信仰,记得岩井到上海来的时候有人问他那个莲见有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持了肯定的回答。绕了这么个回合之后,终于大致建立了岩井俊二听约翰列侬音乐的关系。
  村上春树就更不消说了,在他的小说里,所有的人物基本上都在收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音乐,而这几乎是披头士音乐的黄金时代。
  写了一通之后,好像就是八卦了一番,或者是想在三者间证明五月天,岩井俊二,村上春树和我们一样都是在向自己喜欢的偶像致意罢了?

60
发表于 2007-10-3 19:27:00 |只看该作者

嗨,岩井俊二。(岩井俊二的青春纪年之专门贴)

社团
  
  《四月物语》,有在空地上练习甩竿的“钓鱼社。”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有需要每个练剑道的练习者大声喊叫的“剑道社”。
  《花与爱丽丝》,则是“芭蕾舞社”和“落语社”。所谓“落语”,就是日本的单口相声,道具往往只有一把扇子,一个人扮演几个角色,博取观众的笑声,所以“落语社”大概就是说单口相的社团,在剧中,这个奇怪的社团有一位怪怪的社长和一位社员,即宫本雅志。宫本喜欢一边走路一边钻研那本绕得像佛经一样的怪书,口中念念有词。
  岩井俊二说,他记忆中的中学时代,所有相关的青春痕迹的记忆都和学校里的社团有这样那样的关系。以至于原本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剧本中的篮球社被改成了
  属于岩井俊二自己中学记忆的剑道社的场景。在拍摄过程中,岩井俊二自己亲自教剧中演员练习剑道,他要演员要在剑道的练习中大声介绍自己和大声喊叫以壮练习的气势。
  说到社团,我自己的中学和大学的生涯已经结束了,然而,关于在社团活动中的种种美好和艰辛现在也都成了我对那些时光最重要的记忆之一。在中学里,我参与了学校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的创建和发展,为了节省成本,我的很多时光都留在那些用手工油印机油印出的纸张上,上面的诗文篇章现在翻出了当然是稚嫩得可以,但是那上面的每一个油印的字迹都成了我现在寻找青春印迹的密码,去年的暑假的时候,我见到了曾经是我们那个文学社社团的首任社长的学长,在我去车站接他的时候,我们反复擦肩而过,学长已经发福了,我猜我自己也一定变了模样,毕竟自从大家离开中学已经五年多没见了。学长说已经不写诗和文章了,现在最感兴趣的是在家陪老婆做饭。我说,你结婚了么?他说没有,不过马上要结了。
  到了大学,社团活动空前繁荣,让我这个以前一直在一个小镇里释放自己青春能量的家伙目不暇接,初入学,遇到社团招新通通填上报名表,不过到了交入会费的时候,最后淘汰了大多数社团,把唯一的一份会费交给了学校的剧社,然而交了会费只有两次集体活动,剧社就歇菜了,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从此我们没有看到剧社出任何关于举办活动的通告。慢慢的过了段时间,我和另一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在学校社团混熟了,发现不交会费也可以参加许多社团的活动。
  有一次,我们混到一个叫星火社的社团看片子,放的《小城之春》,当时在一百多人的教师聚精会神看完了这个画面效果不太好的黑白片,并且首次被这片激发了对电影的热忱,具体是怎样的热忱不记得了,当时估计就想这么一个黑白片怎么就这么好看呢,而且也没什么激烈的动作和冲突,以后还得多找点这样的片子看看。不久,我才知道费穆的《小城之春》在现在电影界空前的地位。
  自看了《小城之春》那以后的时间,我们扎堆寻找学校社团放映电影的消息,后来又在学校美术学院看了阿伦帕克的《迷墙》,这部片子看完整个人直接就傻掉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感,后来在美术学院又接连看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蓝》《白》。现在看起来,那段在美术学院看片的经历影响到了我后来的选择,直到现在。我最后确定完全放弃自己原来所学的电脑语言学专业,只求考试不挂,通过即可,剩余的时间到处找电影看。起先,我们打算重整学校那个剧社,然而重整似乎被证明行不通,加上学校原则上不允许办两个剧社,我们再纠缠在办剧社这件事上就没有前途了。后来,我们发现学校缺乏一个专门的电影社团,于是我和那位经常一块到学校乃至满北京城找电影看的同学,加上另外几个临时拉来的朋友,成立了一个电影社团,名叫爱影社,意即属于爱电影的人们的社团。社团招新的海报由我自己制作的。海报的创意很简单,我用中英文以各色笔墨在海报上交错的写满了我那时所看过的喜欢的电影片名和导演的人名,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后来这招果然奏效,在全校社团集体招新的时侯,我们的这张海报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只要有人停下了观看,我们就有大力传教,直到他们入会为止。爱影社入会人数一度成为全校各大社团之首,过了一个学期,在这中国全民学英语的时代,这个记录终被学校外语协会打破。
  此后,爱影社差不多成了我以后大学的主要精力的释放场所,举办各种各样的放映和讲座以及和别的学校的联谊活动,给一拨又一拨的新生们放映同样的经典片子,我称之为电影的启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启蒙。临到毕业,我投考了电影专业的研究生,去了相关的学校就读,期待自己能够做些与电影相关的事情。
  一不留神,关于社团这个主题我谈了这么多个人的经历,这都是些社团和我自己的相关记忆,看岩井俊二的片子,的确最容易被扯回自己的那些青春事件的记忆里去。
  说到爱影社,可惜的是最近回学校有朋友告诉我说,后来换的几届社长经营不善,加上现如今学校几乎半数的社团都以各种名义放电影,反倒竟使爱影社办不下去了,后来被改名兼并了,改名之后的社名为“死磕社”。
  后来碰到宏伟兄,又谈起他的之洋剧社。不过看起来即便离开学校七八年了,他在学校办的那个剧社被后面几任社长依然经营得有声有色,没有半点衰败的迹象。
    无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成都宠物论坛|手机版|成都宠物网搜索|百度|谷歌|宠我网 ( 蜀ICP备07500266号 

GMT+8, 2024-11-14 14:48 , Processed in 0.194818 second(s), 16 queries .

© 2007 By www.Petovo.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