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
全村现有人口29户,70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
韩姓家族辈, 移民离故乡。 老村遭洪水,现址重建庄。
勤劳又智慧, 务农兼经商。 富有民族志,为国育栋梁。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A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爨”字从字意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为:灶,烧火煮饭。为: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最早是在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系,将“爨”改成“川”,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爨字又大放熠彩。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
电影《投名状》山寨和结义的外景地都是在爨底下村拍摄。
|
-
IMG_8887.jpg
(246.76 KB, 下载次数: 54)
-
IMG_9061.jpg
(293.16 KB, 下载次数: 46)
-
IMG_9066.jpg
(303.5 KB, 下载次数: 52)
-
IMG_9100.jpg
(114.83 KB, 下载次数: 48)
-
IMG_8890.jpg
(242.56 KB, 下载次数: 48)
-
IMG_8899.jpg
(188.01 KB, 下载次数: 51)
-
IMG_8919.jpg
(222.76 KB, 下载次数: 51)
-
IMG_8927.jpg
(147.39 KB, 下载次数: 49)
-
IMG_8940.jpg
(223.22 KB, 下载次数: 48)
-
IMG_8947.jpg
(222.05 KB, 下载次数: 49)
-
IMG_8949.jpg
(280.86 KB, 下载次数: 51)
-
IMG_8951.jpg
(257.73 KB, 下载次数: 52)
-
IMG_8958.jpg
(215.99 KB, 下载次数: 52)
-
IMG_8974.jpg
(195.05 KB, 下载次数: 49)
-
IMG_8977.jpg
(140.36 KB, 下载次数: 49)
-
IMG_8979.jpg
(265.06 KB, 下载次数: 53)
-
IMG_8981.jpg
(204.38 KB, 下载次数: 53)
-
IMG_8990.jpg
(280.77 KB, 下载次数: 50)
-
IMG_9001.jpg
(215.86 KB, 下载次数: 51)
-
IMG_9032.jpg
(146.63 KB, 下载次数: 50)
-
IMG_9042.jpg
(360.83 KB, 下载次数: 52)
-
IMG_9052.jpg
(340.69 KB, 下载次数: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