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我网

楼主: wutiwen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61
发表于 2007-10-24 10:07: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真的回来了吗?恭喜

62
发表于 2007-10-24 10:09: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惭愧惭愧,55年的应该是《宝玉和黛玉》,我却没有仔细听过,听得多的还是60年代复排的徐进版本的《红楼梦》,不管怎么样还是偏好徐进的剧本。
  
  尹先生,各个时期的嗓音条件不同,40年代的甚是清越,只是录音条件都不好,到了芳华之后嗓子干涩了,但是小腔修炼地成精,中音区驾驭起来游刃有余。我最佩服的是她后来反串老生反串旦角无一不好,特别是那仅能找到的武则天选段,怎么讲,唱起来比小生轻松不少。而后来的屈原,更正是适合她干涩了嗓子,但是

63
发表于 2007-10-24 10:10: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文革后,比如79年86年的嗓音条件,的确很不好,但是莫忘了先生文革时自尽不成,嗓子被农药烧坏了。

64
发表于 2007-10-24 10:11: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闻说,当年尹袁有意合作西厢记。

65
发表于 2007-10-24 10:11: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盘妻弃官,师徒二人很不一样,老师是浩浩正气,弟子是略带任姓的可爱,都是我的最爱

66
发表于 2007-10-24 10:12: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君安的何文秀~~
  真是羡慕福州的戏迷,能一场不落地看君安的戏.对我们来说只好自己一边YY去了.

67
发表于 2007-10-24 10:13: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喜哉!抛砖引玉之举,果然引来了白马兄和北方河流兄的妙论。君安的《红楼梦》离还原先生当年风采自然还有些距离,不过胜在弱冠少年年正相当,从形、神角度是相当接近宝玉的。君安的唱腔,也是韵味上最接近乃师的一个,所欠只是老火煲汤的火候。“我要你时时叫着林妹妹~~我要你日日陪着林妹妹~~~~~”那几句着实滴好听呵,稚子声口又温柔可亲。哭灵,对比先生55年的录音和62年的录音,那种悲痛沉落到心底的低抑君安似还远不到境界。河流兄,尹先生的哭灵不是弦下调,而是尺调慢板,你所举的“绕绿堤”也是尺调慢板,只有末四句“侬今葬花人笑痴……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弦下调收尾。典型的弦下调是“山伯临终”和“焚稿”。关于小生应工,我总有个奇怪的念头,认为如若先打好老生的基本功,再来钻研小生唱腔会事半功倍。一是练气息,二是练气势,三是练沉着。我们现在听君安最好状态时的唱腔,对比尹先生60年代的唱,就会发现特别明显的一点不同之处在于所有“a”字归韵尹老豪阔得有绍板风味,而君安的则轻拿轻放失之绵薄。另外大部分落调的鼻腔和脑后腔共鸣也不如其师浑厚。
  王君安对尹派继承的优势,以小腔、节奏和个别细节上的“移宫变调”为最。别忘了,这三者正是尹派的精髓所在。小腔,前面讲得比较多了,尹派中大量耐人寻味的起腔、落调同样需要很好的小腔功底,“荷亭赏月”中一句“请娘子听~~~~~~了~~~~~”犹如阳关三叠、飞流蜿蜒,“露真”中一句“爹娘啊~~~~~~~”同质不同形,其运用之妙,是先生的创造力,也是后来者的试金石。节奏,尹小芳曾经感同身受地说正是先生唱腔设计的特点之一,跟随人物情绪,忽快忽慢,喜之又忧、忧中又喜,且收放自若。还是“盘妻赏月”,慢中板唱出“娘子啊,今日里你与我~~”节奏一变,蓦地过度到中快板“同赏中秋团圆节,团团圆圆是夫妻,来来来,与你谈谈心,解解闷,欢欢喜喜度佳节~~~~~”这个变奏君安唱得十分自若,对比一下尹先生在“盘妻”室内录音中,其实还没有动用到这个变奏,62年先生的实况录音中才露端倪,但切变的落差没有那么大,最多是慢中板过度到中板,先生特意加快了君安版的节奏,想来对她快板的稳定姓和掌握节奏变化的功底早已了然。单这个变奏,萧雅就没有君安运用得流畅自然。到了“露真”,“听此言好似霹雳当头~轰,却原来奸臣是我父梁如~~龙~~”高调门流水唱出,转折迂回到中慢板“我只道你为官清正立朝中,”(立朝中三个字很关键,这三字定不住,节奏就松散混乱了)板式一敲一变,节奏突快,层层逼进,愈演愈烈——“却不料你仗势把权弄,害得她谢家冤仇如山重,屈害忠良心太凶,狠煞我埋头家乡把书攻,老父作恶鼓内蒙,”一收,转慢板“今日恍然醒大梦,我从此见人脸羞红。”这段唱我以为君安在节奏方面的掌握已经可与先生比肩,某些沉迷茅腔的TX或者要为茅抱不平的TX且请细听她号称还比较“尹”的“露真”这段,节奏松散,毫无轻重起伏,板式已经慢了很多居然还切不准鼓点,拖沓沉闷,平庸之极。(抱歉,我为了以事实说话,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耳朵去忍受这种平庸,听完她的全折。要命!)同样在后面梁玉书念心经时,节奏之美愈见精纯。我还十分欣赏那段“今日的机会我难求寻,暂将欢笑压在心,我摆起架子装作怒恼气不平,听娘子婉言细语,再求几声官~~~人~~~”,前面一段柔情似水的慢板,心已软了半边,将扶未扶之际,心念一转,回身收起怜香惜玉之情,略带佻皮地用中快板唱出内心小小得意,再转为酥了骨头的慢板结尾,非常有趣的桥段,观者莫不哑然失笑。王君安在这些节奏变化丰富的大段唱腔中所表现出来的天赋确实令人叹服。“移宫变调”的细节在“盘妻”中最明显的一句是“八月十五我爹娘碧血染黄沙”,尹小芳也提到过先生在某些重音字节上的处理有异旁人,这个“八”和“碧”字上行五度,别有韵味,君安几乎还原得和先生一模一样,熟悉先生唱腔的人当然一听就窝心咯!呵呵。

68
发表于 2007-10-24 10:14: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同白马君侯,我也是偏好徐进的编剧,大约也不是先入为主的缘故,苏青编剧的《宝玉与黛玉》,说不出的一种别扭与异感,就仿佛看见穿旗装的黛玉和留辫子的宝玉,你一定要批评它不好,也无实据,但就是不很接受。苏青写《屈原》好像就比较贴,幻想一下,不知张爱玲来操刀写红楼的话,会不会是很别致旖旎的一出呢。55年的黛玉唱腔很生涩,唱词也不到位,如果不是为了听尹老的一口子,不大容易听得下去,汗!

69
发表于 2007-10-24 10:16: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黑白朦胧照。

70
发表于 2007-10-24 10:17: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终于审核完了,王君安《洞房》视频在线收看地址:
  http://tv.mofile.com/QYBY57C6/

71
发表于 2007-10-24 10:18: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http://yueju.312400.com/bbs/topic.asp?bbsid=30&topicid=12333

72
发表于 2007-10-24 10:18: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荷亭哦~~~~~~~~~~我等我等我等等等

73
发表于 2007-10-24 10:20: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你的是玉,我的是砖,嘿嘿.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相当没有音乐知识的,生平最怕的就是吹拉弹唱.要把那7个音乐符号排列成好听的曲子还要熟练到伸手就来,在我看来天下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这个是尺调,对对对,对极了,呵呵.一直是迷迷糊糊的,对这个那个调搞不清白,凭直感来说事的,瞎说说.
  
  两位所说的小腔,偶也是揣摩了半天,还是迷糊,语言形容不出来,但是偶理解到这个一定得有天赋,是的,天赋.
  有点觉得茅应该学陆派的.听她早年的盘妻,那个谢云霞不知道是谁,嗓子不能说不好,可是那中唱法,无法形容,简直是不堪忍受.那时候我是刚刚接触越剧,第一次买的磁带就是茅的录音,一听之下就不喜欢,觉得她们的唱工太肤浅了.其实那之前我极少接触戏曲的.但是说句中肯话,当时茅的唱虽然少尹味,但还是很中听的.现在许多说她倒嗓,长胖了之类,我倒没有感觉.前两天看见一个片段,声音好象还好没有唱不出来的现象,扮相英俊如昔.戏曲演员四十岁我觉得根本离"老"还很远.
  其实王君安的唱在很早很早就听过的,大约在90年之前,从收音机里听到一段红楼梦哭灵,当时我还在上学呢,正在看小说和电视剧红楼梦,从未听说过越剧,却被那动人的旋律吸引住了,这是个什么样的曲调啊,怎么那么委婉曲折,引人入胜.我记住了"想当初你孤苦伶忊到我家来"这句词.广播里介绍说王君安有良好的天赋,但不为当时的唱歌热所动,坚守越剧事业,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时的歌星都红得发紫,我等追星追的发疯,当然包括鄙人在内.我喜欢的独齐秦一人.因为没有越剧的环境,不可能继续了解这个剧种,仍旧听歌曲去了,直到3年之后才正式接触.
  
  要是没有猜错的话,颜瑟同志在唱的方面肯定是有天赋的.

74
发表于 2007-10-24 10:21: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昨天晚上看了某大师的电视"艺术"片"孔一己",觉得如何说呢?实在是,这位大师有乐感,有头脑,就是没分寸.

75
发表于 2007-10-24 10:22:00 |只看该作者

蓝桥春雪君归日-王君安

其实对君安《盘妻索妻》里的唱段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了,看时只觉得好听好看,也说不出好在哪里,听了颜瑟的一番解释真正是醍醐灌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成都宠物论坛|手机版|成都宠物网搜索|百度|谷歌|宠我网 ( 蜀ICP备07500266号 

GMT+8, 2024-12-27 12:22 , Processed in 0.185186 second(s), 16 queries .

© 2007 By www.Petovo.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回顶部